整整推迟了九个多月的《夺冠》上映了,它之前的名字叫《中国女排》。
不知道为什么会在上映前一周匆匆修改中文电影名,而且还改了一个这样不太能体现电影主题的名字。可能就像有些新闻报道里推测地那样吧,「中国女排」四个字是属于国家的,太重,一部商业电影扛不起来。而直到上映之前,来自各方的压力,终于压垮了片方,他们修改了电影的名字,以求妥协。有趣的是,这个名字与2019年国庆献礼片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山争哥哥徐峥执导的女排夺冠单元同名。
电影上映之后,我撺掇老杨一起去电影院。观影结束之后,有那么一丝丝感触。相较于中文名的不贴切,电影的英文名《leap》倒是挺贴切并且值得玩味的。
leap 在字典里有「跳,跳过,飞跃」的意思。游戏玩家最熟悉的 leap 可能是 leap of faith(信仰之跃),学生最熟悉的 leap 或许是 leap year(间隔年),媒体最熟悉的 leap 大抵是 a great leap(突飞猛进)这样子的含义吧。
这个 leap,在电影里,可以理解为老女排从零到五连冠的突飞猛进,也可以读到新老女排交接的意味。
电影讲述的是三十多年来,中国女排从崛起,衰落,到再次崛起以及新老女排精神交替的故事,部分情节改编自真人真事。
回来之后,他说他哽咽了,我是直接落泪了。但是我们都清楚,这种泪腺刺激,与电影无关。打动我们的,是三十多年前的真人真事。
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老女排苦练夺冠,和平大战,郎平执教。这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,走的也是商业片的套路,甚至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明晃晃的广告。比如你会发现,女排出征里约前,有一个单人喝可口可乐的镜头。这个镜头在这里出现对于电影情节与情绪的推动丝毫没有作用,就是一个废镜头,那它为什么要出现呢?因为它是可口可乐的广告。
同样商业片套路的是,导演试图在电影中制造对立面,一方是具有革新精神的郎平,一方是传统的女排老队友陈教练。因为要制造对立面,就需要有冲突,而真实情况中,没有那么多的冲突怎么办?商业电影会选择戏剧性的改编创造。这个方法也是常用手法,本来无可厚非,然而中国女排并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电影这么简单,它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国家的意味。尤其是老女排,见证过那个时代的人,都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改编。于是,可以想见,为什么片中陈教练的原型陈忠和教练会那么气愤的实名举报。
但这仅仅是陈忠和一个人不满吗?如果是,电影在第一部分不会如此大篇幅地修改。陪练变成了陪打教练,老女排整整一代人,除了郎平,没有一个人署名。如果在电影中不得不招呼一声,那么就是总教练,陪打教练,1号,2号,3号……
其实想想就可以知道,是集体主义成就了老女排的五连冠,现在陈可辛却拍了一部电影,说,那是不正确的。信奉集体主义,从老女排一代走过来的人,能够乐意就奇怪了。
陈可辛也有很厉害的地方。人物情绪处理得特别好,比如郎平从美国国家队辞职之后逛超市那段,以及在家听亲戚闲聊那段。陈可辛也把老女排时代拍得很有那个时代的味道,所以第一部分几乎没什么违和感。但是这些并没办法抹杀基本价值观上的偏差,只能解释为文化背景差异,从而深深让人觉得,离HK真正的融入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所幸已经意识到了,在改教材了,但是之前废掉的已然废掉了。
我其实不太明白,为什么在屡屡翻车的情况下,还是要找港台导演来拍。内地导演的新一代已经崛起了,使劲扒拉扒拉是可以找到靠谱的导演的。小姐姐说,她已经懒得深究了,大概是受伤太深了吧。
就写这些吧,我也懒得继续修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