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流感闹得很凶,不少人都不幸中枪,实验室里曾一度出现了一天之内仨博士,俩去打吊瓶,一个卧病在床的“盛况”,Queen Y.也未幸免于难。病到只有躺着的力气时,在家看了部电影,叫做《让子弹飞》。也许师妹说对了,博士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强迫症,不知道这是第几遍看完这部电影后,Queen Y.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电影的解释,不管这是第几遍,他还是没看懂。
好吧,我坦白,我承认搜索的事情是我先挑起的。事情的结果,一句两句说不很清楚。众说纷纭,各种各样的解释与拓展,阴谋论,象征手法分析,我挺佩服的是,无论怎样文艺的一部片子,国人中总有牛人能给出一个带色儿的版本来。当然,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,无一出自姜文之口。看了很多,想了很多,想到头痛,依然没有结果。
同样看不懂的,还有《太阳照常升起》,这次我没有查,就是乖乖的看了影片。Queen Y.在我乖乖看电影的时候,抱着电脑搜索影评(本来他是在学习,也许这是他的博士探究精神发作了),与上次一样的结果,未果。
埃特加·凯雷特这个人,我承认我是被坑了,才买了他的短篇小说集《突然,传来一阵敲门声》。若干个月前,《一个》上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《创意写作》,看了,但是看完以后没明白,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看了一个前面铺垫的很悬乎的小品,结果最后还没抖包袱呢,小品就戛然而止了。文章末尾注的是节选,于是我以为买来整本书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。事实上,买了整本书以后,我也确实知道了是怎么回事——短篇小说就到那里就结束了!于是,我开始动脑子想,这人,到底想说什么呢,乱猜了一会儿。
哈,我知道你在想什么,你猜错了,《干酪基督》没有戛然而止,结构在我这种菜鸟看来,很完整。但是你依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,或者说,隐隐约约知道,但是需要仔细想一下,仔细想一下,又不是很确定。为了确定,进一步去想……亲爱的,这是一个死循环。
跳出死循环之后,我写了现在这篇文。不记得是多小的时候,在课外读物还是语文阅读训练上,见到过一篇文章。讲的是作者眼中艺术的意义。一部好的作品,并不是具体告诉你一件什么样的事情,反之,它是一个抽象的空筐,在见过它之后,可以把很多东西都放进去,那样它才变得具体。《我是歌手》第二期的时候,曹格唱了一首《背叛》,他说他是为爷爷写的这首歌,但是真的听下来,没有一个字是讲亲情的。对,歌词讲的就是爱情的背叛。那种对爷爷的感情,也许就是那个空筐,具体的歌词填了进去,它就变成了具体的《背叛》。(本来吧,人家是拿高雅音乐贝多芬来举例的,时隔多年,俗人小幻不记得原文了,就估摸着随便举了个例子,如有谬误,见谅见谅!)
我在想,也许中国人喜欢看各种看不懂的东西,不一定非得是为了装叉或者矫情。或者,最早并不是为了这个,而是这个琢磨的习惯发生了改变,于是习惯的表面留了下来,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并没有留下。于是,深沉背后,只剩装叉。
不要问为什么这篇文的题目要叫做——太阳照常升起与干酪基督。
也不要问我叨叨半天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。
当然,你可以想,也可以把你想到的答案表达出来,或者再想点儿别的。但是,不要问我。
我能告诉你的,就仅仅是——
《太阳照常升起》是姜文导演的一部电影,2007年上映。《干酪基督》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·凯雷特写的一篇短篇小说,收录在凯雷特的短篇小说集《突然,传来一阵敲门声》。两者之间没啥直接关系,要非说有,那么可以总结为两个共同点:
1、它们都被我看了。
2、我都看得似懂非懂。
晚安,做个好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