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为什么要读非专业类书籍的问题,有点儿感慨,于是写了这篇。
好久没有推送过了,你们还好吗?
读书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,是一个找到自我认同,建立自己价值观体系的过程。我们常常听到人说这样的话,“身体和心灵,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”。
无论是虚构类书籍抑或是非虚构类书籍,都是作者传达自己观点以及对世界感悟的一样工具。阅读不同品类的书籍,就是同不同的作者交流,去看他们的精神世界,有些会让你产生共鸣,有些则不然。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中,我们的思维、观点得到了锤炼;我们的眼界,得以拓展;我们无处安放的情绪,得到了宣泄或者抚慰。
读书,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,是一个学着跟世界相处的过程。
说说大刘。
读他的书,你可以明显感觉到,这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,前些时候刚看过他的《流浪地球》《球状闪电》,可以深深感受到大刘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那种20世纪很多人身上有的焦虑。
那是他那一代人在那个时期每天都感受到的东西。
那个时期,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,甚至可以说落后弱小。所以这种情绪影响着当时的每一个人,大刘将这种思考代入了他的创作里,而这种气息,现在虽然已时过境迁,却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经历着怎样一种压力。
大刘的书里,也可以看到一种理工男特有的严谨逻辑。他们浪漫吗?浪漫的。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脑洞,但是他们也严谨,会试图去用逻辑解释自己的脑洞。有时候,探寻这些脑洞的诞生以及构思,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
读完《流浪地球》《三体》系列,当你再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,感受应当是不一样的。这是专业书籍没有办法带给你的。
再说路遥,不知你看的是否是《平凡的世界》。这部书是路遥对于他所经历的人生的总结,同时也传达着他朴素乐观的人生态度。坦白讲,第一眼看,我是没有看下去的,但是等到后来读进去之后,会被里面的人物感动。即使命运那么残酷的拨弄着手底下的这群人,总有人在痛苦之后,站起来,毅然再次前行。所以读到最后,虽然有那么多的遗憾,我却很平静,我知道书里的人即使再坎坷,也会继续乐观的走下去。
一个人的知识与阅历是有限的,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去经历所有的东西。但是有了书籍这样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,很多东西就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甚至体验了。
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。读了《自控力》,我会去试着理解作者对于自律这件事的观点,会去实践作者的方法。再读到其他相同主题的书,就把它们拿出来互相印证。
读书,是一个宣泄的过程,寻找安慰的过程。
有时候我们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,身边的人不是很能理解我们在想什么,因为经历的缘故,或者其他原因。
人是社会动物,认同是一种精神上的必需品。
那么我们从哪里去寻找认同呢?
读书,是一种比较平价且可得的手段。
早年间还是稚嫩小青葱的时候,读《百年孤独》,并不理解马孔多的这个家族为何人人都那么孤独。直到后来,自己陷入了暗恋,才开始体会到阿玛兰妲的种种表现是为了什么。虽然这只是很浅显的理解,但那一刻,真的是找到了认同。知道这样一种情绪,是正常的,是别人也曾体会过的,并且还把它作为一种经验写了出来。
读书,是一个见识世界的过程。
不同时期的面貌,不同地域的风物,我们人力、脚力不能到的地方,有书做媒介,多多少少都可以了解一二。
以上这些,都是专业书给不了我们的。所以,要读专业书之外的书。
而至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会读到痴傻,甚至“走火入魔”。我觉得那是一个过程,也是一种状态。只要不妨碍到别人与自己的生活,没有必要刻意去避免。
等到有一天,涉猎足够广泛,终究会变得平和而包容。
那时候,就到达下面这张图片的第三种样子了。
经历过单纯,见识过黑暗,最终,可以看到光明与希望。
专业的书伤头,如果连续读,就会破坏一切读书的兴趣。当我知道大刘、阿西莫夫和东野圭吾等科幻悬疑的时候,才有会重燃兴趣。
@xqiushi 不同题材,用的是不同区域的脑细胞,不能可着一个地方薅羊毛。要均匀的薅,才能可持续发展。
@落小鸢 最近4年心理学的书多一些。真正认识到一些东西,特别是人生观的改变。
@xqiushi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太一样,有点儿感慨。
大刘的小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乡村教师
@一生影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