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《自控力》一书,我们可以更有理有据地了解意志力这件事,并通过锻炼,强化自己的自控力。
07 出售未来:及时享乐的经济学
核心思想:我们无法明确地预知未来,这为我们带来了诱惑,让我们拖延着不做某事。
跟诱惑保持一点距离
一旦你和诱惑之间有了距离,大脑的自控系统就会重新掌控局面。
意志力实验:等待10分钟
神经科学家发现,10分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。如果获得即时的满足感之前必须等待10分钟,大脑就会把它看成是未来的奖励。如果没有了选择“即时满足感”的强烈生理冲动,奖励承诺系统就不会如此活跃。但是,当大脑权衡等待10分钟才能得到的曲奇饼干和更长远的奖励(比如减肥)时,它就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好,不会去选择能更快得到的奖励。是“即时满足感”中的“即时”二字劫持了你的大脑,扭转了你的偏好。
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,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。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。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,延迟折扣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经常自控失败,选择“活在当下”,只要眼前的快乐。因为延迟折扣的关系,未来在我们看来,远没有当下有价值。
而这个意志力实验,正是利用了延迟折扣。10分钟并不长,但只要等待10分钟,延迟折扣现象会帮我们冷静下来,去选择理性上更有价值的奖励,而不是那个立马就能得到的。当然,要是10分钟以后,你还是想要那个可以即时满足你的选择,那就选择它吧,因为你已经冷静思考过了。
如果你的意志力挑战需要“我要做”的力量,你仍旧可以使用这个“10分钟法则”,以此来克服诱惑和拖延。你可以把法则改成“坚持做10分钟,然后就可以放弃”。当10分钟结束后,你就可以允许自己停下来。不过你会发现,只要一开始,你就会想继续做下去。
这招我经常用。运动、读书、做家务、看文献,都挺好使。但我发现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好使,因为它要求你首先得开始,而有些人开始就很困难(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)。针对此种情况,就需要采取其他方法,比如后面我们会提到的“破釜沉舟”式自控。
未来不打折
给“未来的回报”打折是人的天性,但每个人打的折有所不同。一个人给未来的折扣率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长期的健康状况和获得的成功。
早在上世纪60年代,斯坦福心理学家米歇尔在实验“棉花糖测试”中就涉及到了折扣率长期影响力的问题,实验对象是一群4岁的小朋友。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,他们可以选择吃掉或者不吃手中的那份棉花糖,但是能够与棉花糖共处一室15分钟而不吃掉它的小朋友,将会在实验结束后获得两份棉花糖。
按照延迟折扣理论,虽然15分钟并不漫长,但实验人员承诺的两份棉花糖已然算是未来的奖励了。未来折扣率低的孩子,才能坚持得更久。
等待时间最长的孩子更受人欢迎,学习成绩最好,也很擅长处理压力。他们的高考成绩更好,在测试前额皮质功能的神经心理学实验中表现得也更好。能否花15分钟等待2个棉花糖,能有效地衡量很多更重要的事。
如果回忆过往经历,你发现自己属于未来折扣率高的那一类,也不用太沮丧。因为作者在揭示折扣率的长期影响这一问题之后,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:
一个人的折扣率不是始终不变的物理法则。通过改变自己对选择的看法,我们就能降低折扣率。
意志力实验:降低你的折扣率
首先,一定要明确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长期利益。健康?事业?更多的钱?与他人的关系?或者其他。
在明确这一概念之后,在面对诱惑的时候,思考以下这三个问题:
-
这个选择跟我的长期利益相悖吗?选择了它,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未来的奖励?
-
我获得未来的奖励之后,是个什么样的光景,想象越具体越鲜活越好。
-
我愿意放弃未来的奖励,选择眼前的一时欢愉吗?
“破釜沉舟”式自控
破釜沉舟的故事我们都听过。
巨鹿之战,楚军渡河之后,项羽让将士们饱餐一顿,带足三天口粮之后,下令砸锅沉船,断了后路。带着“不成功便成仁”的决心,项羽和他的楚军一战成名。
部分经济学家认为,破釜沉舟才是最佳的自控方法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认为,要实现自己的目标,我们就必须限制自己的选择,他把这称为“预先承诺”。
意志力实验:对未来的自己作预先承诺
我们来跟西楚霸王学一学如何正确地破釜沉舟。
-
作好拒绝诱惑的准备——饱餐一顿,备好口粮。对于我们来说,就是理性的时候,给自己做好计划,并且先预支代价。比如,在还不那么饿的时候,就准备好低热量但是有营养的一餐,避免饿急了猛吃高热量食物。
-
让改变偏好变得更难——砸锅沉船,让撤退变得很难。我曾经为了早起,安过一款闹钟,当闹铃响起的时候,我必须回答一道算术题才能关掉它,这让我的赖床变得困难重重。因为答完题,基本就清醒了。
-
激励未来的自己——将士们之所以拼了命的战斗,是因为他们知道打胜了有军功,有粮吃,更重要的是,失败了就会死。当然,我们不可能完不成意志力挑战就去死,但是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肉痛的失败惩罚,以及很棒的未来奖励。用胡萝卜加大棒来督促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。我不举例了,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重的事情,如果这一点都没有搞清楚,那么还是要先搞清楚才开始用方法让自己去执行,才比较好。
第一次读《自控力》的时候,我就试过“破釜沉舟”,确实非常有效。
但我为啥没有一直用呢?
那当然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,自控能力加强了,不需要用这么具有破坏性的方法了啊。
遇见未来的自己
我估计,很多人都有过跟我一样的经历,假期结束前,狂补假期作业。假期开始,开心玩耍的时候,总觉得,假期后面,未来的我,肯定会勤快起来,嗖嗖嗖地就把作业写完了。但常常,到了假期快结束的时候,我也没有变成想象中的那个未来的我,作业也没有写完,于是,我只好自己狂补作业。
现在,读了本章内容,我知道了。如果我总是寄希望于未来的自己,那么那个未来永远不会来。
脑成像研究发现,我们在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,运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区域。大脑会把未来的自己当成别人,这种习惯对自控力影响极大。
我们越是不拿未来的自己当自己人,越是会在替“他”做决定时,丢很多包袱给“他”,比如,大量的假期作业,或者巨额的信用卡帐。
回想一下你曾经看到过的贷款广告,都是一个套路。把未来的你跟现在的你解绑,夸张地表现当下的你有了这笔钱之后,会多么惬意与愉快,甚至可以给飞机票升个头等舱(此情节来自红眼的贷款广告),完全不提未来还钱的你会怎样。
研究表明,跟延迟满足能力一样,并不是所有人生来都拿未来的自己完全当外人。
纽约大学心理学家豪尔·厄斯纳-赫什菲尔德发明了一种名为“未来自我的连续性”测量方法,通过这个测量方法,我们可以认识到“在多大程度上,未来的自己在本质上和现在的自己是一样的。”
上图就是“未来自我连续性”量表图了。你觉得10年后的你,跟现在的你,有多少相似度,就重合多少。现在停下来想一想吧。
对了,厄斯纳-赫什菲尔德还发现,未来自我连续性较弱的人,在商业活动中更可能有不道德行为。我对这个研究结果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其他联想,但由于没有实验数据支持,避免误导人群,就不说啦。
这一节的这个意志力实验,我把它叫作,自己跟自己混熟。由于我们跟未来的自己是陌生人,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,会不太考虑ta的感受,那么,当这位“陌生人”变成跟自己有联系的熟人之后,我们就会为了未来的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意志力实验:遇见未来的自己
作者提供了三种方法,可以任选其一。
-
创造一个未来的记忆。
当你想象未来的图景时,大脑就会更具体、更直接地思考你现在选择的结果。你想象的未来图景越真实、越生动,你做的决定就越不会让你在未来后悔。
-
给未来的自己发条信息。
心理学家海尔·厄斯纳-荷什费德说,即使你只是想一想要在这封电子邮件里写点什么,你就会觉得和未来的自己联系更紧了。
-
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。
研究发现,想象未来的自己能增强你现在的意志力。在一个实验中,宅男宅女们需要想象两个未来的自己。第一个是他们希望成为的自己。那个人能坚持锻炼,身体健康,充满能量。第二个是他们害怕成为的自己。那个人懒散度日,毫无活力,体弱多病。这两种想象都能让他们离开椅子,和没有想象未来自己的对照组相比,这些人在两个月后提高了锻炼频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