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控力》是健康心理学家凯利•麦格尼格尔博士所著的一本书,内容基于其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"意志力科学"。书中结合了当时心理学、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,以科学分析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,什么是自控力,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(自控力的生理学基础),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,以及影响自控的生理学基础、心理陷阱和各种社会因素等内容。
通过《自控力》一书,我们可以更有理有据地了解意志力这件事,并通过锻炼,强化自己的自控力。
08 传染:为什么意志力会传染?
核心思想:自控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,这使得意志力和诱惑都具有传染性。
作者在这一章提到一个很像伪科学的概念。
从心理学、市场营销学和医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来看,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、意愿和行为的影响。
镜像意志力失效
镜像神经元会在感知到他人行为、情绪、欲望的时候,使我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反应。这种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和他人建立联系,培养亲密感。毕竟人是社会动物,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。
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,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或者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反馈动作,感染他人的情绪与欲望。看到别人买零食时,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往自己购物车放一些;在电影院里看电影,总是格外的好笑或者好哭;和朋友一起购物时花的钱更多。
这都是镜像作用,也就是一开始的概念所说的: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、意愿和行为的影响。
目标也能传染
人类天生就能洞察别人的思想。
这项技能的副作用是,我们在洞察别人思想的同时,也会激活彼此心中共同的目标。也就是说,我们会被他人的目标感染,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。最近我在玩一款游戏,本来目标是休闲娱乐,某天小姐姐分享了攻略给我,我以为她的目标是尽快达到一个进度,于是我被她的目标给感染了,但我新制定的目标更难一些,于是我在周末开启了疯狂玩游戏模式。结果她反过来又被我的疯狂给感染了。我们就这样彼此互相感染对方的加强版目标,直到刚刚小姐姐跟我说,太累了。我们才发现双双中招。
好消息是,目标传染是双向的。即,我们虽然可以感染放纵,但同样可以感染自控。但前提是,能够传染的目标仅限于我们已经拥有的或是和他人共有的目标。在疯玩游戏的例子中,玩这个游戏是我跟小姐姐的共有目标,我们感染的是对方的用力程度。如果我们其中一方对这个小游戏毫无兴趣,那么传染便不会发生。同理,如果我们没有自控这样一个目标,那么我们也无法从他人身上感染到自控。
需要警惕的是,虽然目标传染是双向的,但往往更容易向放纵那个方向传染。
意志力实验:增强你的免疫系统
人体内的免疫反应是在抗原出现后,免疫细胞们迅速警惕出动,各展所长,消灭抗原。同样的,当与目标不一致的诱惑传染出现时,自控免疫系统也会启动,帮助我们远离诱惑。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注射疫苗达到增强的目的,那么自控免疫系统是否可以增强呢?答案是,可以。
当你面对别人的目标时,增强免疫系统的最佳途径就是:在每天刚开始的时候花几分钟想想自己的目标,想想你会怎么受到诱惑,想要改变自己的目标。这就像疫苗一样,能保护你不受别人的感染。回想自己的目标能强化这个目标,避免你感染他人的目标。
意志力实验:感染自控力
研究发现,想到自控力强的人可以增强自己的意志力。
前面说过,传染是双向的。我们拒绝传染放纵,但是欢迎被自控传染。所以,想一下谁是你认知领域里意志力很强的那个人呢?可以把 ta 立为自己的自控榜样,遇到诱惑时,想想 ta 会怎么做,从中获取力量。
喜欢的人比陌生人更有传染性
在感染自控力的意志力实验中,很多人喜欢将名人立为自己的意志力榜样,但事实上,家人与朋友更能给我们自控的动力。
传染模式可以划分为“简单传染”和“复杂传染”。
在流感肆虐的季节,你可能从任何接触过的人身上感染病毒。比如,收银员咳嗽时不捂嘴,他刷完了你的卡递给你,你的卡上就沾满了细菌。这就是流行病学家所说的“简单传染”。在“简单传染”的情况下,病毒是谁传染给你并不重要。陌生人携带的细菌,和你喜欢的人携带的细菌没什么不同。只要你碰上病毒,就会被传染上。
但是,行为传染的方式则有所不同。社会传染,如肥胖或吸烟的传播,遵循的是“复杂传染”的模式。仅仅接触到行为的“携带者”还不够,重要的是你和这个人的关系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因为,我们的免疫系统不会去攻击“自己”(生理上是自体组织)。在社会传染中,我们认为的“自己”也包括我们关心的人。因为我们的意义,往往是和他人联系起来的。我是我父母的女儿,我孩子的母亲。在社会性上,我的父母、孩子,都会被我认为是“我”的一部分。
所以,明白了吗?当免疫系统识别出放纵来源是“我”时,它就不会启动免疫反应。所以,比起那些只会出现在媒体上的名人来说,我们更容易被自己身边喜欢的人,关心的人感染。
社会认同的力量
心理学上的“社会认同”概念,指的是,当群体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时,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。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进化出的生存本能,它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巨大的影响。
为什么优秀学校出来的学生,看起来总是好一些呢?因为那个群体整体的氛围会影响个体。在学校的引导下,大部分人都勤学好问的时候,个体也倾向于认真学习。在我的中学,身边都是每天从睁眼学到熄灯睡觉的人,即使我很爱玩,在每次大考之后,也会认认真真地和同学一起改错题,巩固知识点,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。我常常跟身边的人说,如果不是在那样一所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,我大概不能考上后来的这所大学。当然,因为我的本质还是喜欢玩,在脱离群体的周末,我还是在玩,所以没有其他自主学习的同学考得好。
研究表明,没有必要把“社会认同”导致的行为改变看成坏事。只要我们相信社会规范就是做正确的事(或更难的事),“社会认同”就会增强我们的自控力。
如果你想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研究的话,请翻到书的第244页。
对了,还有一点很有趣的现象。
在说到“社会认同”的时候,我们认为别人做的事比别人实际做的更重要。
一个人是否会做某件违反社会规范的事,与事情的后果无关,事情是否会导致严厉的惩罚结果,影响也比较小,影响最大的是,他是否相信别人也在做这件违反社会规范的事。我国的禁毒一向严厉,但是我们总能从新闻中看到以村为单位的犯罪团伙。也许,这就有一些“社会认同”力量的影响在里面吧。
所以,如果我们想要很好的自控,最好换一个大家都很自控的环境,那样会比较容易。出淤泥而不染,比较有难度,否则,这句话也不会流传百世了,对不对?
“社死”惩罚
“社死”,全称“社会性死亡”,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·林奇的《殡葬人手记》一书,书中有一段对死亡种类的描写:
死亡有多重意义。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,叫“肌体死亡”;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确定的,叫“代谢死亡”;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,“社会性死亡”。
经过网络事件酝酿之后,这个词现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公众面前出丑的人,丢脸到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地步。它有一个近义词——“公开处刑”。
如果你在曼哈顿唐人街的杂货店里行窃被抓到,你就会被迫和你想偷的东西合影。照片会挂在靠近商店收银台的“羞耻墙”上,上面写着你的名字和地址,并冠以“大盗”的恶名。
这是一种使用社会羞耻感(“社死”)来取代原本社会规范的惩罚。它有时好用,有时不好用。因为“去他的”效应。想象“社死”与真的“社死”之间是有差别的,后者不会让当事人更自控,反而会导致自我伤害,或者,自暴自弃。
另外,“社死”这里只指社会羞耻感,不包含通过网络暴力使人丧失名誉的情况。
意志力实验:自豪的力量
研究发现,内疚会消耗人的意志力储备,但自豪却不会。甚至,自豪感会增加我们的意志力储备。所以,面临诱惑时,想象意志力挑战成功,“被认可”时的喜悦,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控力。
意志力实验:把它变成集体
前面我们讲了一堆跟“社会认同”有关的东西,现在相关的意志力实验来了。当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力挑战跟熟人分享时,我们就能在互相鼓励中,感到力量。前提是,对方会给你鼓励。做这个实验,要求我们离毒舌密友远一点,同时,我们自己也不要去毒舌别人。
另外,想要真心夸人,最好具体一点,否则会让人觉得敷衍。此条属于个人建议。
好啦,以上就是第八章的全部内容。
最后说一句,写到第8章了,我很自豪,哈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