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《自控力》一书,我们可以更有理有据地了解意志力这件事,并通过锻炼,强化自己的自控力。
09 别读这章:“我不要”力量的局限性
本章开始之前,咱们先做个小实验。
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,请不要去想白熊。就是白色皮毛的熊,任何品种的白色皮毛的熊。
五分钟以后见。
我敢打赌,你一定想到了白熊,跟1985年三一大学心理实验室的17名本科生一样。
王家卫的《东邪西毒》里有一坛酒叫做醉生梦死,喝了可以忘记过去。不过,当你去想是不是忘记的时候,反而记得最清楚。
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,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思维时想得更多,比自己有意去想时想得还要多。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、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。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“讽刺性反弹”。
压抑人的本能时,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。
欧阳锋想要借醉生梦死忘掉一切,却偏偏会记得十分清楚。
这就是讽刺性反弹。
讽刺性反弹是我们自身两个系统失衡导致的副作用。运作和谐时,“监测”与“操作”系统,一个负责发出警惕信号,一个负责执行行动。然而,当我们的意志力消耗殆尽时,“操作”系统就会失灵,此时,“监测”系统发出的警惕信号就会被误读为另一种含义——我没法摆脱这个念头,那么我想的肯定都是真的。
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,精神压力太大,身体状况不佳等等,都会导致一个人的意志力库存告急。
所以,当欧阳锋收到黄药师带来的恋人“张曼玉”(张曼玉饰演的大嫂没有名字,但是叫大嫂或者恋人又怪怪的,所以后面我都用“张曼玉”来指代这个角色)已死的消息,内心受到打击,情感状态开始不稳定,进而想要通过醉生梦死遗忘“张曼玉”时,他就会因为酗酒导致的意志力枯竭,而愈加陷入“操作”系统失灵的状态。那么欧阳锋就会因为“监测”系统的单方面运作,不停地想起“张曼玉”。
我们人有一种认知偏差,当一个想法频繁闪现时,难以摆脱时,我们就会认为它是一条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。但其实,那只是大脑运作失衡而开的玩笑。
所以,如果我们是欧阳锋,听到黄药师带来的“张曼玉”讣告时,如何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消息呢?就是下面这个意志力实验。
意志力实验:忠于你的感受,但别相信你的所有想法
当你产生不快的想法时,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,然后专注于呼吸,想象这些想法像浮云一样逐渐淡去。
如果看过前面几篇文章后,回去有了解一下呼吸和冥想技巧的,可能会注意到,这是冥想中的两种技巧,英文叫作"label"和“scan”。进入冥想,一点一点觉察自己身体的感受,从顶而下,感受呼吸,感受心跳,感受皮肤和肌肉的感觉。觉察到不快的想法,并打上标签后,放置一边,任它在呼吸中自行散去。
作为一代高手,欧阳锋呼吸吐纳的功夫肯定是一等一的,他完全可以坦然感受自己的悲伤与懊悔,然后任其在呼吸间逐渐消散。可惜,欧阳锋没有选择这样做,而是选择了醉生梦死这样一个信源并不可靠的解决方案,最后天天活在痛苦里。
再往前回溯,欧阳锋为什么会出走白驼山,跑去大漠当掮客呢?因为他喜欢,却否认自己的感受,直到恋人负气成了大嫂的那天,他冲动之下做了错事,只好远走他乡,永久逃避。
其实,欧阳锋完全可以在当时就避免铸成大错。如果理智告诉他,我不要喜欢这个人(涉及此次恋情的其他问题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之内),那么他完全可以采用接下来的这个意志力实验内容来应对。
意志力实验:直面自身欲望,但不要付诸行动
当欲望来袭时,注意到它,但不要马上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。提醒自己“白熊”现象和“反弹”效应,记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标。
承认自己喜欢的感觉,但是选择不要行动。比如,《延禧攻略》里,傅恒的做法。发乎情,止乎礼。很早很早以前,孔圣人就告诉过我们解决方案了,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懂。
现在,如果我逛街的时候,很想喝奶茶,我会坦白讲我想喝奶茶,但是我正在控制因为生产而飙升的体重,我是不应该喝奶茶的。所以,大部分时候,我们只会想一想,但是不去买。当然,我也不是超人,偶尔会失控,比如早晨锻炼过了,就会陷入《自控力》第4章提到过的,善行之后的恶行,给自己颁发可以喝奶茶的许可,并付诸行动。
当然,欧阳锋还有更高级的做法,驾驭冲动。
意志力实验:驾驭冲动
当冲动一直存在时,与这些生理上的感觉共处,像驾驭海浪一样驾驭它,不要试图摆脱它,但也不要将冲动付诸行动。
是不是特别有征服高峰的感觉?
想象一下,我很想喝一杯奶茶,我觉察到了这股嗜甜的冲动,但是我不打算让它随呼吸消逝,也不打算付诸实践,就是要让它存在,但是却不会得逞。在风口浪尖上游走,想想就很high,是不是?
俗话说得好,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。用这种方法,high归high,一开始失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,需要警惕届时不要陷入《自控力》第6章提到的“那又如何”(AKA,破罐子破摔)效应。
但是,有一点,欧阳锋做的还是很对的。那就是,把“我不要”挑战变成“我想要”挑战。
意志力实验:把“我不要”变成“我想要”
通过将“我不要”转化成“我想要”,那么就可以转换大脑自控时起作用的区域。通过《自控力》第1章,我们知道,“我想要”力量和“我不要”力量,是由大脑前额皮层两个不同的区域控制的。虽然一个时刻,其中一个区域可能会失去控制,但所有自控区域都失去控制的概率,还是比较低的。那么,当“我不要”力量出现了局限,我们可以通过将挑战转化到“我想要”力量生效的区域,从而使我们的自控机制生效。
欧阳锋在远走大漠后,将压抑对“张曼玉”的喜欢这种“我不要”挑战,转化成为在大漠当一个掮客挣钱这种事业向的“我想要”挑战。总的来说,在被“张曼玉”死讯暴击破防之前,欧阳锋的策略都是成功的。所谓的,情场失意,职场得意,大概就是如此了吧。
我之前的微博戒断计划也是如此。把“我不要”刷微博,变成了“我想要”用脑力提升游戏代替刷微博。最后计划比较成功的执行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“我不要”可以变成“我想要”,反过来行不行呢?
答案是,可以。并且我们在《自控力》第2章“当睡眠成了意志力挑战”一节就看到了相应案例。29岁的丽莎将“获得更多睡眠”的“我想要”挑战转化成了远离那些没法让我睡觉的事之“我不要”挑战。
所以我们知道了,每种自控力量都存在局限性,没有哪种自控力量是完美解决方案,只有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去分析判断,修改方案,才能有最适合自己的自控力方案。